高低温试验箱是模拟异常温度环境的关键设备,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设备寿命。本文将系统梳理从试验前准备到试验后维护的全流程操作步骤,为企业提供可落地的标准化指南。

一、试验前准备:筑牢安全与精度基础
1.环境检查
确认设备放置于通风良好、无强腐蚀性气体环境,与墙面距离≥30cm;
检查电源电压(通常为380V±10%)与接地电阻(≤4Ω),避免电压波动损坏压缩机。
2.样品预处理
待测样品需清洁干燥,避免油污、水渍影响温度传导;
大型样品需预留散热空间(建议占腔体容积≤1/3),防止局部过热。
3.设备自检
开启电源后观察控制面板指示灯,确认无报警代码(如E01表示传感器故障);
检查制冷系统压力表(正常范围0.6~1.2MPa),压力异常需停机检修。
二、试验操作流程:分阶段精准控制
1.参数设置阶段
温度设定:通过触摸屏输入目标温度(如-40℃~+85℃),设置升温/降温速率(通常≤3℃/min);
时间编程:采用多段程序控温(如“-40℃保持2h→25℃/h升至+85℃→保持1h”),支持循环测试;
附加功能:若需湿度控制,同步设置湿度范围(20%~98%RH),并确认水箱水位≥1/2。
2.运行监控阶段
启动后观察温度曲线是否平稳,波动值应≤±1℃(高级设备≤±0.5℃);
记录压缩机启动频率(正常间隔≥5分钟),频繁启停可能预示制冷剂泄漏;
严禁中途开门,若需紧急停止,按“急停”键后需重新校准传感器。
3.试验结束阶段
程序完成后设备自动停止,先关闭制冷系统,待温度回升至室温再切断电源;
佩戴防热手套取出样品,避免高温烫伤或低温冻伤。
三、试验后维护:延长设备生命周期
1.清洁保养
用软布擦拭腔体内壁,禁用有机溶剂(如酒精)腐蚀不锈钢表面;
每月清理冷凝器灰尘(使用压缩空气吹扫),防止散热不良导致压缩机过载。
2.数据管理
导出测试数据(支持U盘/RS485接口),建立样品-温度曲线-时间档案;
对比历史数据,分析设备性能衰减趋势(如制冷时间延长10%需检修)。
3.定期校准
每12个月联系第三方机构校准温度传感器,出具CNAS认证报告;
校准点建议覆盖量程下限、中点、上限(如-40℃、25℃、+85℃)。
结语:高低温试验箱的操作需遵循“预检-精控-善后”三原则,通过标准化流程可降低30%以上的故障率,同时提升测试数据重复性。企业应将操作规范纳入质量管理体系(如ISO 17025),并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培训,确保设备效能较大化。